第50頁(第1/2 页)
在中國,宗教有佛教和道教。
佛教是外來宗教。中國人接受佛教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中國人不抵抗外來的教義。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古代印度,它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而成佛為最終目的。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時候,佛教開始向亞洲各國傳播。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佛教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的數百年時間,佛教在中國的翻譯、研究和普及到達了相當規模。隋唐後,佛教在中國產生了眾多的佛門流派,對中國的哲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但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它始終在中國的底層民眾中徘徊不定,更重要的是,它始終沒能進入國家權力的上層而成為統治思想。同時,對於對&ldo;入世&rdo;有著強烈欲望且一向重視生活享受的中國漢民族來講,佛教教義所主張的&ldo;出世&rdo;僅僅是一種對於紛亂塵世的無可奈何的躲避,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們是不會遁入佛門的。中國人是世界上家庭觀念最強烈的一個種族,於是他們把歸入佛門稱之為&ldo;出家&rdo;,而&ldo;出家&rdo;在中國絕對是極其嚴重的一件事情。佛教在中國漢民族聚集的地域至今還有相當的影響,但它更多地體現在實用性很強的事物上,如美術、建築和音樂。
道教是來自漢民族本土的一種宗教。公元142年,東漢順帝漢安元年,道教被張道陵倡導於四川鶴鳴山。他規定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亦稱&ldo;五斗米教&rdo;。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ldo;太上老君&rdo;,並以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以及《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道教後來分裂出很多的教派,最後歸為正一、全真兩派,區別是前者的道士可以不出家,後者的道士必須出家。道教政治上主張&ldo;無為而治&rdo;,倫理上主張&ldo;絕仁棄義&rdo;,這一切都和儒家學說形成對立。作為一種&ldo;教義&rdo;,道教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距離更遠。
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漢民族的百姓也就信起什麼來馬馬虎虎,用起什麼來也是馬馬虎虎了。如果需要某種儀式了,比如增添人口或者親人死亡,他們就請來&ldo;專業人士&rdo;:來的如果是個道士,他們可以說自己信道教;來的如果是和尚,他們也可以變成佛教徒。當然,如果道士和和尚一起來,在同一個場合做著不同的&ldo;儀式&rdo;,他們也不會感到有什麼特別的不和諧,他們可以說自己&ldo;什麼都信一點&rdo;。他們需要的只是自己的生活內容‐‐非常實用卻又是一種形式。19世紀,當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看見道士、和尚與中國的百姓一起進行某種日常活動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他們認為中國漢民族把兩個互相矛盾的事件統一起來的本領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最後才知道,中國人原來根本不明白這兩個事件之間的矛盾關係。
信仰需要虔誠的敬畏。既不能出於某種懼怕,也不能出於利益的需要。帝國的臣民們通常只有懼怕而沒有敬畏。
一個外國傳教士問一個中國人神是否愛他們,中國人的反應嚇了這個洋教士一跳:中國人咯咯地笑起來。
&ldo;這是最幽默最放肆的大笑。&rdo;洋教士說。
沒有敬畏情感的民族是心靈荒涼的民族。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因宗教而起的戰爭。中國每朝每代的揭竿而起和流血廝殺無不是受著最實際利益驅使而從不是為了精神追求。因此,作為引發一百年前中國巨大災難導火索的帝國北方的宗教衝突,至今仍是一樁歷史疑案。
西方宗教進入中國,最早有據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