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3 页)
ldo;如此,為免於誤解,本官可將貴王大臣意見之要點重複如下,現今朝鮮內亂業已平定,根據《天津條約》之明文,日清兩國所派兵員應各自撤回。且兩國駐兵朝鮮,亦有引起他國出兵之慮。因此,談判非於撤兵之後難以進行。&rdo;
徐:&ldo;如是,無誤。&rdo;
奕劻:&ldo;接到貴政府對我政府意見之回電後,望速報知。&rdo;注14
在這兩次會談中,中國方面都以避免他國出兵為詞,強調兩國撤兵的必要性。而日本方面需要的只是挑釁的口實,不是用道理可以使其轉變立場的,其結果也就不難預期了。
到七月十四日,日本駐北京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送來了日本政府的照會,內稱:
&ldo;查朝鮮屢有變亂之事,從其內治紛亂而來。我政府因念今俾該國能更正內治,絕變亂於未萌,莫善於兩國戮力同心者,緣兩國之與該國所有關係原常吃緊也。乃將此意提出清國政府,詎料清國政府定然不依,惟望撤兵,我政府實深詫異。近聞駐京英國大臣顧念睦誼,甚願日清兩國言歸於好,出力調停等語。但清國政府仍惟主撤兵之言,其於我政府之意毫無可依之情形。推以上所開,總而言之,清國政府有意滋事也。則非好事而何乎?嗣後因此即有不測之變,我政府不任其責!&rdo;注15
這就是陸奧宗光的所謂&ldo;第二次絕交書&rdo;。其中,不僅斷然拒絕了中國提出的雙方共同撤兵的正當要求,還倒打一耙,預將挑起戰端的罪責推給中國。清政府&ldo;始則假俄人為箝制,繼則恃英人為調停&rdo;注16,幻想依賴列強折衝調停,到此終於落空。
在此階段中,李鴻章對俄國的干涉抱有很大幻想,故在軍事上仍不積極準備。這與光緒皇帝的態度適成鮮明的對照。六月二十五日和七月一日,光緒曾兩次諭李鴻章加強備戰。但是,李鴻章認為日本決不會先開釁,仍不積極進行部署.六月二十九日,丁汝昌請戰,提出:&ldo;各艦齊作整備,候陸兵大隊調齊,電到即率直往,並力拚戰,決一雌雄。&rdo;注17七月初,葉志超有移軍水原的建議。在此以前,袁世凱也曾提出:&ldo;不妨先播進漢聲勢,而不必遽進,看其如何變態。&rdo;注18不久,漢城即風傳聶士成&ldo;準備以謁見為名,率二千大兵入京&rdo;。大鳥圭介聽說後,異常驚慌,準備制止,如不聽其勸告,&ldo;即以武力相拒&rdo;。而陸奧宗光回電則稱:&ldo;可進行勸告以制止其入京,但不可使用武力。目前英國正在兩國間進行斡旋,非到萬不得已時不可使用武力。&rdo;注19可見,當時如果清軍及時增派兵力,在軍事上爭取主動,不失為可行的辦法。而李鴻章卻認為:&ldo;與日相逼,日轉有詞。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仍望靜守勿動。&rdo;注20及到七月十日,聶士成請求&ldo;撤隊內渡&rdo;時,李鴻章又未能當機立斷,再一次失去了撤軍的大好時機。既不加強戰備,從軍事上爭取主動,又不能及時撤軍,從政治上爭取主動,而是遷延不決,愈來愈陷於被動,這不能不說是李鴻章的極大失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