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2/2 页)
溫和的民族主義者的目標持同情態度。此時另一個由歐洲人和印度尼西亞人共同成立的團體則鼓吹聯邦結構,認為這是促使帝國各部分相互團結的最佳方法。當時在印度尼西亞人自己中間的一些保守團體,都主張加強各土邦蘇丹的權力,有一個運動則主張摩鹿加群島在荷蘭政治結構內實行自治。
1939年春天,命中注定要在1942‐1945年戰後獲得巨大聲望的三位民3e&iddot;s德克萊克:《荷屬東印度歷史》(esdeklerck:historyoftheherlandsiudies),鹿特丹,布魯塞,1938年版,ii500‐501。
1見《概覽,1926年》,第445‐456頁。
1阿姆里?范登博施:《荷屬東印度》(aryvandenbosch:thedutcheastdies),第3版(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44年版)。第320頁。
族主義領袖還都在拘禁中。蘇加諾(生於1901年)於1933年披捕,原來拘禁在弗洛勒斯,1937年被轉移到蘇門答臘的明古魯。沙利爾(生於1909年)和穆罕默德?哈達被拘禁在西里伯斯和紐幾內亞之間的班達奈拉島。
在1929年至1939年這十年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歐亞混血兒日益傾向於印度尼西亞。他們大約有二十萬人,私營商店的店員和政府辦公室的低級職員被認為是他們的世襲職位。這些印(尼)歐人沒有土地權,備受社會地位低下之苦,所以日益傾向於同情民族主義者。1其他混血兒也是這樣,尤其是印(尼)華人和印(尼)阿(拉伯)人更為明顯。
與此同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興起的工會運動已經迅速壯大起來,不用說,它是受民族主義的影響。共產黨人和穆斯林民族主義者為爭奪工會運動的控制權鬥爭了好多年,但政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終期對騷亂的 98鎮壓,實際上使共產主義不再成為一支公開力量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